推薦文1
毀壞舊世界、尋找自己的新世界 ◎楊照(作家)
我讀到的第一本赫塞作品,是《徬徨少年時》。國中的時候,一段日子裡我每天將鬧鐘設定在五點半,叫自己起床,坐到書桌前,點亮檯燈,在白花花的燈色下,一個字一個字、一行一行讀《徬徨少年時》。
不是因為對書中內容有強烈的領悟,所以那麼認真耽讀。不是,每天早起利用上學前時間讀,正因為我讀不懂《徬徨少年時》。
那種年歲,讀不懂的書多得很。沒有人幫我們準備「推薦書單」,更沒有人給我們「指定書目」,書是自己在國際學舍書展會場裡瞎逛時碰到的。一本書要花掉半個月的零用錢,所以就算買了發現讀不懂,也不能、不會輕易放棄,必須努力硬著頭皮讀,把買書費去的錢讀回本來。
不過苦讀眾多讀不懂的書的歷程中,《徬徨少年時》不太一樣。我很清楚自己的不懂,卻深深被那一行行無法確切了解的文字吸引,一直讀下去。沒有其他書帶來的「不懂的痛苦」,反而是一種神秘、奇特的「不懂的愉悅」,我之前不曾體會也無法想像的一種樂趣。
那種樂趣的強度,甚至不亞於我當時自認最熟悉、最輕鬆的另一種閱讀——每天從同學手裡接來一本本薄薄小小的武俠小說,在課堂上夾入課本裡躲開老師注意,快速囫圇地讀下去。
還要再過很多年,我才明白那些天似亮未亮的清晨,自己到底在幹嘛,到底從赫塞的書裡讀進去了什麼?也進一步才明白,對我的成長,赫塞小說和武俠小說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。
高中時,我隨手從書架上取下《徬徨少年時》,一翻開就看到這樣一段:
「每 個人都必須為自己找出被允許的和被禁止的事物——找出對他而言是禁止的事物。……有些人疏於思考,懶得為自己的行為把關,他只要不違反別人規定的禁令就行 了,因為這樣他可以過得很輕鬆。還有些人在心目中有一些自己的法則:有些事情,雖然正經體面的人天天都在做,對他們來說卻是禁止的;還有一些事情,對他們 來說是允許的,卻常常被一般人所厭惡。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所為負責。」
我的天!我從來不記得曾經在《徬徨少年時》裡讀過這段話,然而這不就 是我每天掙扎在思考的嗎?尤其是面對學校從頭髮到褲腳無所不管的規約,我不是天天都在拉鋸掙扎著,不願服從卻又必須找出自己不服從的理由嗎?而「為自己所 為負責」不正是歷經拉鋸掙扎,我自豪艱苦得到的答案嗎?
原來早已經在《徬徨少年時》裡。我連忙再翻,翻到辛克萊畫了一隻雀鷹寄給德密安的那段,我完全不記得德密安會不會收到那幅畫,會怎樣反應,急急地讀下去,讀到那張神秘紙條上寫的:「一隻鳥出生前,蛋就是他整個世界,他得先毀壞了那個世界,才能成為一隻鳥。」
原來如此。高中的我,每天困擾自己,讓大人頭痛,衝動又衝突地做著的,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。我試圖毀壞自己原有的世界,必須毀壞了那個世界,我才能看到外面另外一種光,才能伸伸看自己的背上是不是長了翅膀,長了什麼樣的翅膀。
透過赫塞的比喻,我發現了自己在哪裡。我已經將原本的蛋殼粗暴地打破了,再也拼不回一點點舊有的樣子,卻赫然察知自己身上還沒有可以飛走的羽翼,更糟的,自己完全不曉得從蛋殼裡出來了要飛去哪裡。
對 於「自己要的生活」的理解、想像,九成九是空洞、虛幻的。為什麼如
留言列表